top of page
Search
  • Writer's pictureChen Wei Ting

「摹寫純真」陳威廷的藝術旅途

藝術家Artist : 陳威廷 Chen Wei Ting

藝術評論Arts review : 胡鐘尹Hu Jungyi




在以榮格(C. Gustav Jung)為首的「分析心理學派」(Analytical psychology)的兒童原型論(Child archetype)中有關於「內在小孩」(Inner child) 的概念闡述,內在小孩,指的是每個人在長大後仍潛藏的童心,來自於”前青春期”的記憶,以及幼年成長經驗,形成他日後的價值觀、認知方式與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


陳威廷的藝術創作中的「純真感」、「對單純的憧憬」,是觀者可以首先觸及並受到感染到的「引子」,之所以說它是「引子」,是說在他繪畫與雕塑作品中,貌似卡通化與討喜形象的背後,總是有一個面相是指向「面對當今生活的回應」、以及「伴隨純真之後的沉澱」。

初看他作品的朋友,可能覺得他的作品帶有童趣的特徵,實際的藝術表現,與兒童塗鴉的情況完全不同,兒童的繪畫內容大多是直接反應,從日常經驗收攝到的內容與看到的物件,轉換為圖紙上的模仿與挪用,較不具有思覺維度更深層的意識與主體思考。




《Falling sun》, 
Acrylic,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 92x75.5cm , 2020


就像在風格上同樣具有可愛風格的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作品,他所繪畫的小女孩,為何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共鳴,甚至佇立作品前使人為之感動?

因為奈良作品裡的孩童形象,是每個人內在小孩(Inner child)的投射,觀者在這樣的共鳴過程中獲得安撫的力量,並獲得內心自由的解放。原因來自於他繪畫情境中的小孩可能表現一個受壓迫的幼小心靈的反叛,或對於渴望純真、拒絕社會化複雜的願望。


《Elephant》, 
acrylic, oil pastel,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 65 x 53 cm , 2019


2005 在韓國首爾的一場分享會上,奈良美智談到:「大家問我為何畫這樣的臉?為何眼睛長這樣? 我也不知道,最後就變成這樣了,如果我有意識的作畫,我畫的人物就會漂亮多了,但由於"不帶意識",所以這些人物可能很真實,真實的東西,不需要理由。」【註1】


陳威廷的創作,也具有「回歸內在小孩」的敘事脈絡。除此之外,若要分析其藝術創作的特質與個人風格,得回到他中國文學系(Chinese Literature)的背景,中國文學是一種詩化的體系,是一種具有豐富想像力的表意語言系統。他在這個過程中接受洗禮,並延續了他書寫與喜歡寫日記習慣。他說:「如果個人經驗可以體現,我想繪畫跟書寫是一種自我的片面。」因此當書寫與繪畫被看成同一件事情時,意識的軌跡,便是視覺傳達的重點,而他在繪畫中切入的視角,有時是從對人際關係的觀察、社會狀態個體與環境的思考,自我療癒與重新找回自我等等細膩的「感受」層面著手。


他把日常累積的日記、詩創作、擇抄與速寫手稿,透過精煉與聚焦化,轉換為繪畫的圖像。

類卡漫風格的創作,或易被貼上童趣標籤的作品,首要面對的疑問,便是如何從作品中看見「藝術性」(artistry)的問題 ?


類似的問題,小山登美夫(Tomio Koyama)曾這麼解讀奈良美智的創作:「奈良美智描繪的作品,是從自己的體驗或記憶中顯現的女孩子、以及女孩子的各種表情。雖然是充滿著個人緣由的想法,卻和每個人心中都存在的兒童影像,有著共通之處,存在著跨越文化和世代永恆不變的主題。」【註2】




《Positive people》, 
acrylic, oil pastel,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2017



《Positive People Set》, Polystone 
 (left) H13 x W16.5cm (right) H25 x W15cm , Ed. 33 , 2018


「書寫的特質與意識」亦也成為他造型表現的重要部分,例如2017的作品《Positive people》可以看得出來「筆跡」、「手稿」展現出來的任意性與生命力線條,被有意地轉化成繪畫性(Painterly)的表現特質。


「筆跡式」與「圖案式」的呈現手法,一直是陳威廷繪畫的兩條殊異表現支線,早期筆跡式的作品,真的較呈現為無意識的隨意塗鴉感,但自2017年的這件作品開始,他開始將懂得「收」並且將直覺性的書寫線條,精煉為繪畫基底與線韻的思考,線開始不只是單點的拋射、各自獨立的閃念,它們逐漸鋪成,建立彼此的關係,開始具有基奠與層次上的意義。





《Doggy bear》, 
acrylic, oil pastel,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 65 x 53 cm ,2019


「線」同時也提供「形」構成的靈感,例如2019作品《Doggy bear》畫面中熊仔的身體被拉伸,可以看得出來是將線條延展性的特質帶入形體的勾畫。在陳威廷的繪畫中,線條有時體現為繪畫性的美感特質,有時則提供了作品形象建構的特殊造型語言。延伸自2017年作品造型的《Positive People Set》便是將線性特質轉化為完形物體的特殊表現手法。


陳威廷創作手稿 來源: 藝術家 陳威廷 Photo: Yo Yang


視覺解讀,是作品完成後的事情。採用日記與手稿式的創作出發點,確實將觀者對藝術作品的解讀,埋入一種藝術家私密的、個人的內在世界,但這個世界裡,卻還是有可供觀者探尋的寶藏,更有諸多內在情感的著墨,以喜怒哀樂,指向更為深層的成人共通內心渴求。





《Your lonely》, 
acrylic, oil pastel, colored pencil on canvas ,2020




《Your lonely》
Polystone , H155cm ,2020 , Ed. 5 +1A.P.


就像哲學家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在《我們為何膜拜青春》書中分享的觀點:「童年在每個人身上都代表一種命運形式(from of destiny) (…) 小孩對事物的內在暴露會繼續在人生的後來階段產生回響。不管是快樂或不快樂、健康或不健康,童年始終是每個成年人心靈的引力中心,會以其頑強至極的各種命令和衝動對成年人發號施令。」


「童年乃是每個成年人所失去的東西。正因為它是以”失落”的模態持續,我們才會有一種把它神話為黃金時代的強烈傾向,會通過選擇性記憶把它改造,在回顧性想像裡把它看成是美美的。」【註3】




陳威廷創作手稿、創作思緒、詩創作 來源 : 藝術家 陳威廷 Photo: Yo Yang


常態的書寫,養就一種自我回溯,並從對應他者再回看自我的習慣,當將這些思緒轉換成繪畫圖像時,直覺性書寫轉換成直覺性感知的表象,主觀意識寫下的東西,便在穿越與回歸的綿延時間軸中,無意間「召喚」出集體的潛意識。確實,榮格曾論述:「藝術是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原型。」


陳威廷在藝術作品向觀者召喚「內在小孩」的同時,也讓他自己從「再次成為小孩」的藝術思考過程,放大人在互動關係、情感、經驗過程「感受性」的可愛之處,並將留給觀者自各進入的自我療癒之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1】DVD 《跟著奈良美智去旅行》,演員: 宮崎葵(Aoi Miyazaki) 、 奈良美智 、 graf團隊,導演 坂部康二,台灣上映日期:2008–02–22,片長:01時33分,發行公司:天馬行空,文字擷取電影對話:7分57秒

【註2】小山登美夫(Tomio Koyama) 著,蔡青雯 譯,《當代藝術的商機》(現代アートビジネス),臺北市:商周出版社: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10,頁77

【註3】羅伯特.波格.哈里森(Robert Pogue Harrison) 著,梁永安 譯,《我們為何膜拜青春》(Juvenescence: A Cultural History of Our Ag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頁40






101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